我们忽近忽远的距离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这种疾病带给人的“距离感”,瞬间让很多人从从未体会,到深有感触!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远,远得学生们即使住在学校旁边,也要隔着屏幕“云上课”;但也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好近,即使山川异域,也会彼此支持!你知道吗?在这个世界的角落,一直有一群孩子正因疾病折磨被迫与我们产生“距离”,他们有的需要长期反复住院治疗,有的则需要长期做康复治疗。
校门之外,病房之内
在小儿骨科治疗中心,我们经常看到他们或蜷缩在轮椅里安静地望着窗外,或由家长背着、抱着,手上或腿上缠满绑带,小心翼翼地从全国各地赶来治疗。因为疾病导致孩子们的骨质很脆,经常发生骨折。大大小小的骨折让孩子们频繁地进出医院、输液、打石膏、做手术……几乎贯穿他们的童年。
而在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有很多自闭症、发育迟缓的孩子,由父母和康复老师带着他们在做各种康复训练。他们是生活在612星球童话里小王子养的花朵,一不小心跌落如我们喧嚣的地球,每日孤独而脆弱地行走着,音乐与色彩,是他们与地球人的我们沟通的一道门,音乐与色彩,是释放他们内心的某些能量!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孩子在上奥尔夫音乐课
点滴之爱,筑梦课堂
长期、反复的疾病带给人的苦痛,除了身体上的消磨,更深的地方莫过于心灵。如果童年是彩色的、欢乐的,即使是这群身患特殊疾病的孩子,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乐园。
2016年9月,“小水滴爱心课堂”因爱之名,应善而生。该项目最初是深圳市崇上慈善基金会(前身:龙飞儿童救助协会)联合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黄维维老师开设的爱心项目。目前,“小水滴爱心课堂”已在港大深圳医院小儿骨科和血液肿瘤科开设了两个常规教室,2019年11月,在院外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开设了小水滴第三家爱心课堂。
神仙姐姐小龙女李若彤来到港大深圳医院小儿骨科与孩子们亲切交谈(即小水滴爱心课堂)
和普通的病房陪护不一样,“小水滴爱心课堂”的最大特色就是课程的多样化、师资的专业化和服务的细致化。具体体现在:
(1)课程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方面不仅仅是单一的手工课或者画画课,而是在征求了心理学家、具有特教经验的一线教师的专业建议后,开设了文化课和艺术课两种课程。包括:语文、英文会话、自然观察课等文化课程,以及音乐课、美术课等艺术课程。
自然观察课
(2)师资的专业化:拥有一支专业化的稳定师资团队: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志愿者、豆荚自然教育中心、小逗号儿童剧团以及南山区义工联助学组等爱心机构义务提供教学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聘请有特教经验的音乐、美术老师给孩子们带来艺术课程,力求通过艺术疗法给予孩子更多心灵上的抚慰,纾解他们因长期疾病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和社交障碍。
特教班的孩子在上奥尔夫音乐课
(3)服务的细致化:针对上课孩子流动性大、年龄差异大、先备经验与认知发展阶层不一的特殊性,筹备组老师依托民国教材结合现行的人教版教材的知识点,自行编写了一本适合不同年龄段、一课一主题的自编教材——《小课本》,具备趣味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孩子们跟读几遍就可以背诵下来,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找到自信心和成就感。
孩子们在背诵教学组自编教材《小课本》
每逢节假日,“小水滴爱心课堂”还会组织各种各样有特色的主题活动,为孩子们带来节日的欢乐。
圣诞节活动
项目执行计划:
该项目执行计划一年两个学期,与小学上课时间同步。固定周三周六在每个教室开设2-3次课程,每节课配备1位老师上课,1个项目专员和志愿者若干。重大节假日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圣诞节等组织庆祝活动。闭课期间教室开放,由项目专员管理教室,患儿们可在教室看书查资料做手工,项目计划2021年在深圳市其他医院(或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开设第四家小水滴爱心课堂。
项目预算:
注:此为一间教室的运营费用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