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观察:中国民间慈善事业该如何成长?(新华网)
2010-09-16

 

 

释放民间慈善呼唤制度化平台支撑

 

立法:还慈善募捐一片蓝蓝的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智的开化,慈善一定会成为我们社会主流,而不像今天一样,企业家捂紧钱袋子,名人们用宣布数字来名利双收。捐赠成为一个数字承诺,而不是实至的行动。在公众对名人慈善产生信任危机的同时,社会对更加完善的慈善捐款公开机制和管理手段可谓隐隐期待。

“壹基金”式民间慈善的存在不能靠“网开一面”

    我们固然不能说壹基金就是中国最为理想的民间慈善组织模式,甚至不能说它是一种正常的模式。但是,从它的发展轨迹和命运为窗口,能够明显看到中国民间慈善发展困境。壹基金面临的发展危机也就是在说明,哪怕你能够以夹缝中求生存的方式突破起步时的藩篱,也无法正常地长大、长结实,进入良性的自我运转轨道。

民间慈善面临没有正式、合法身份的困境

    某种程度上说,如何用先进、成熟的慈善文化、慈善理念,打破壹基金为代表的民间慈善遭遇的困境与瓶颈,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壹基金的被“豁免”,更是整体慈善制度和慈善环境科学、透明、可持续化。

“巴比”的慈善宴让谁尴尬

    近年来,中国慈善义举越来越醒目,并且受到政府有关部门愈来愈大的鼓励。然而,中国富豪阶层却表现不佳。但是,在“鸿门宴”前尴尬的,并不仅仅是富豪们。比如,我们靠税收来调节二次分配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比如,我们的善款去向仍然不够透明。

 

 

慈善需要法律的刚,还需要文化的软

    在美国,全民慈善,人人皆慈善,慈善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远远达不到这一点。这固然与悠久的慈善传统有关,也与人们信得过慈善组织有关。慈善事业被称为“玻璃缸里的鱼”,惟其越透明,民众才越放心;惟其慈善文化越发达,民众的善念才越奔放。

发自内心的自愿参与是慈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外界舆论压力确实可以成为富人捐款的动机之一,但是发自内心的自愿参与才是慈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像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慈善资本家,并非只是单纯依靠两人对世界和人生的大彻大悟,而更多的是由一个多元、积极、包容、友爱、协力的社会培养出来的。

慈善缺失缘于道德异化

    结合以往一些关于捐款的记忆碎片,有网友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富豪,有善心者不多,中国的富豪和美国的有钱人相比,不懂得慈善,对社会缺少责任感。对为善与不为善的评判,只能停留在道德的层面。道德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但道德观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做慈善不能高高在上俯视穷人

    慈善应该成为生活的方式。在中国近代或现代史上,不乏一些大的慈善家与慈善义举,但中国的慈善事业仍处于基础阶段,需要向外国学习,并且加强对本土慈善历史的研究和传播,弘扬慈善人士的高尚品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