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有新益!公益共创中的蝶变信号
2022-05-23

数字时代,公益成为助力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继去年腾讯倡导行业“数字共建”后,5月20日,2022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以“数字有新益”为主题线上举办,104位嘉宾、2000家慈善组织、100个公益技术项目悉数亮相,聚焦于公益数字化成果共享和交流。


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爱文在致辞中披露,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接近100亿元。


如今,“捐步”“捐微笑”“看视频”等行为公益增多,参与门槛逐步下调,公益是否还存在门槛引发热烈讨论。互联网让捐赠人、受益人、公益机构更加高效链接的同时,如何保护多方隐私也受到关注。“千百计划”为公益机构“数字化赋能”后,哪些项目值得期待?


数字技术与慈善事业深度融合的当下,公益创新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思考。数字有新益,将为你揭开面纱。


图片

“公益隐私”保护有新益

 

一直以来,公益行业中捐赠人数据都是一个相对敏感话题,隐私保护成为重点。平台数据如何与公益机构共享,公益机构如何更好地服务捐赠人也值得探讨。


2022年,腾讯公益平台推出“双轮驱动”战略,对用户和机构方进行升级。用户方推动“打造公益内容生态”,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直接让受益人、公益机构了解和参与到自己关注的公益项目中,建立捐赠人和公益项目之间更实时更精准的情感连接。


腾讯公益平台负责人刘琴曾经对公益机构做过调研,并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将捐赠人数据全部开放给公益机构,如何服务捐赠人?得到的答案大多都是可以给捐赠人打电话。但捐赠人在完成捐赠后,服务需求可能包含开具发票、项目追踪、善款监督、受益群体反馈等一系列需要,这些服务能否靠公益机构自身全部完成?


刘琴表示,在公益项目繁多的当下,曝光大、口碑好、公信强的平台成为捐赠人首选。捐赠完成后,公益机构给捐赠人致电,但对于服务捐赠人、满足其需求可能还有差距。


谈及捐赠人管理,刘琴说,腾讯公益3.0平台会为公益机构提供数字化工具让其更好地服务捐赠人;捐赠平台提供“企业微信”等工具,一键触达公益机构负责人,与之建立联系。无论是善款追溯、发票开具、受益反馈,捐赠人都能直接与公益机构对话,这利于公益机构捐赠人管理,利于捐赠人隐私保护。


图片


如,4月11日,腾讯公益首期“公益股东人”大会在线上举行,超过2300位爱心网友参加了大会。其中,“满天星公益图书馆”项目捐赠人以“股东”的身份受邀进行询问。“股东”们的提问可谓是拳拳到肉,项目进展、善款去向、受助反馈等一一进行询问。对此,公益机构也一一做了公开回应。


那么,公益机构是否存在隐私?信息公开应该到哪种程度?


在刘琴看来,财务信息和项目信息最应该公开透明。捐赠和支出的财务数据必须向公众披露,这是公益机构的社会责任,也是信息披露的最低门槛。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物资采购、供货选择、成本比价的过程都可以公开,让公众看到更加透明的公益。


刘琴介绍,腾讯公益平台上约有30%是物资捐赠,可以得到较好的公示机会:第一,物资采购渠道、多方比价、后期分发都可以做到公示;第二,物资向省、市、县拨付过程中,流转、仓储、损益等也可以公示。


目前,腾讯公益也在做一些领域的透明度尝试。如医疗救助领域,平台与公益机构间就进行着双向选择,善款是否直接进入院方成为双选指标之一。


“一些从事医疗救助的公益机构募得善款直接打给医院,由院方统一支出诊疗资金,并将明细向社会公示。这种方式将有效降低医疗救助各项风险,增强公众信任感。这种公益机构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筹款能够获得更多的数字技术支持。反之,公益机构将善款直接打给受益人,由受益人支配自行医疗,我们不予提倡,其相应获得的互联网技术支持较少,但仍可以腾讯公益平台上募款。”刘琴说。


图片

“行为公益”科学加持有新益


图片


近几年间,腾讯公益从99公益日,发展到多时、多地、多场景的地域场嘉年华。以湖北数字公益节为例,该活动因地制宜,从“集中爆发到细水长流”,行为公益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公益门槛逐步降低,覆盖人群日益延伸。


如“捐步”项目,标准从10000步降为6000步,因低门槛、易参与、范围广吸引着众多人士加入。早期,一些捐步项目设置步数较高,导致参与者满怀期待后最终放弃。随后,项目逐步调低步数要求,让参与者易于加入。


那么,多少步数算是适中,最利于项目开展?


刘琴表示,10000步捐赠门槛,从一开始就不是拍脑袋想的,而是项目团队找了很多资料后才敲定的。但实施了一段时间后,陆陆续续又收到新的研究反馈,认为10000步不符合人体运动学要求,对膝盖、腿部等关节带来不利影响。


这种说法是否科学,捐步项目降低步数多少为宜?


项目组开始从科学依据上找答案,他们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访谈运动领域专家学者,最终确定6000步较为合适,这比10000步更为健康。


“我们不希望用户为了完成捐赠进行有损健康的运动,这并非捐步项目的初衷。我们更需要引导用户做公益的同时健康快乐。”刘琴说。


刘琴表示,公益参与门槛持续降低是一种必然趋势,其他公益项目在科学设计的前提下也可能降低门槛,公益的初衷就是希望有更多人来参与,一块做好事。  


低门槛,让参与者易于获得肯定和反馈,不同类型和能力的人尽其所能就能帮助他人获得捐助,这无疑可以更加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和欲望。


除了走路“捐步”外,一些只要行动就能达成公益目标的项目正被逐步推出,如“捐微笑”“看视频”“在线开会”“答题”等都成为行为公益的范畴,人们通过参与项目获得机构配捐,完成公益心愿。


但此时,一个新的问题开始显现:什么样的行为属于公益行为,可以被纳入行为公益的范畴,从而获得机构捐赠支持?


刘琴认为,“看一个行为是否属于行为公益,要看这个行为背后是否具有公益属性。为了获得配捐去看视频、获得小红花,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行为公益。看视频获得小红花,又帮助了他人、产生受益对象,才能叫行为公益。”


刘琴也坦言,公益行为并非由腾讯公益一家定义,其需要更多人参与,提供多元视角,秉持开放态度,共同引导开发。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表示,从外界来看,参与公益就不应该设置门槛;从内在来看,个人参与公益的门槛亟需提升。“传统公益帮助苦难之人,但现代公益应该帮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师曾志指出,腾讯公益用行动构建起一种并非捐钱的现代场域,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去反思、去行动、去鼓励。“这并非一次性行动,而是一个不断在慈善力量的牵引下发展的过程,会产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表示,“公益源自每个人自发、自愿、自省的发心,应当无门槛。但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公益也需要一些适度性门槛,毕竟公益仍有成本。如成立一家基金会,可能从监管和成本角度都需要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益成本可能会降得很低,那时候公益门槛就会更低。”


图片

“小红花”人设打造有新益

 

图片


作为腾讯公益的品牌符号,“小红花”经历了探索、试错、迭代的过程。


2018年,小红花在“99公益日”中首次登上腾讯公益平台。2019年,小红花正式成为品牌符号被固定。2020年,小红花有了守护者“小红花人”,给做好事的用户“签发”小红花。2022年,小红花用户通过公益行为积累小红花“爱心账户”,捐助指定的公益项目。


从“公益账户”到“小红花公益账户”,迭代的背后是市场倒逼还是自我变革?


刘琴介绍,小红花最开始是以“小红花商铺”的形式出现,爱心用户参与公益后获得小红花,用其在商铺里兑换自己喜欢的物品,成为一种公益方式。


小红花一经推出,热度颇高,但一些弱点也暴露出来。


如,小红花商铺兑换时间是上午9时开启,基本在5分钟之内,商铺内可以用于兑换的商品就会被兑换完毕,这让刘琴及团队陷入思考:爱心用户参与公益活动后获得的小红花全部用于兑换商品,这是否偏离了活动的公益属性?


在他们看来,小红花本是号召用户参与公益、培养公益习惯的一种回馈,并非优先用于兑换商品。


“光速”兑换行为,唤起了团队产品改革的意识。


很快,“小红花商铺”被改成“小红花公益账户”,爱心用户的每一次公益行为都能通过小红花的方式予以记录,小红花的积攒数量、使用数量、使用频次都能有记录可查询。


随后,再次升级的“小红花公益账户”将爱心用户的小红花余额(朵数)调整为显示用户参与公益以来所有的小红花数量,记录用户公益轨迹,告诉用户公益行为产生的整体公益价值;同时,又能将积攒的小红花再次向公益项目进行捐赠,形成小红花的再次公益,放大公益效果。  


根据腾讯公益平台设计,用户参与公益项目后,就能获得一朵小红花,作为激励物品,多次公益就能获得多朵小红花奖励。小红花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兑换公益产品(院线8折票、美食券等)。同时,用户还可以将小红花积攒后重新捐赠给更多公益项目,让公益行为再次呈现,这让参与者公益行为意识增强。


“喜憨儿曲奇制作课”是首个可直接用小红花捐赠的公益项目。


2021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爱德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喜憨儿曲奇制作课”项目,爱心用户每捐出89朵小红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就给“喜憨儿”捐赠一节曲奇制作课,他们将会获得专业指导和实践场所,助其更好融入社会,更有尊严的生活。


1月5日,“喜憨儿曲奇制作课”公益项目上线不到5个小时,就有443名用户捐出4.5万朵小红花,提前解锁了当天的小目标——募集“500节曲奇制作课”。


2022年,“小红花公益账户”进一步升级,为爱心用户打造专属公益徽章,根据用户公益时长和行为轨迹,推出“爱走路的人”“爱学习的人”“乐善好施的人”,用以给用户辨识。


“小红花升级之路中,不应该强调兑换,应该强调公益参与者的人设,这符合小红花公益推出的初衷。”刘琴说。


图片

“数字协同”共建有新益

 

2021年,腾讯公益发起“千百计划”和“技术公益创投计划”,通过资金、技术和资源支持解决公益机构遇到的问题,提升公益行业数字化能力。到目前为止,共有867名机构筹款人员和53个创新公益项目得到了资助,搭建了在线学习平台。


2022年,在机构服务层面,腾讯公益从捐赠人的需求出发,探索数字化工具如何更好地提升捐赠人参与公益项目的体验。比如,520活动上线的公益项目具像化数字化反馈工具,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具像化反馈工具将公益机构服务更加及时、透明、有效地提供给捐赠人;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方式,将传统信息录入型的反馈变成信息自动化的反馈。


同时,腾讯公益联合壹基金“温暖包”项目对信息回馈“颗粒化”,每一步都追溯;联合爱佑慈善基金会“医疗救助透明化平台”对患者、医院及救助等信息整合,助力项目透明合规;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共建“数字化项目评估模型”。


2022年,腾讯公益通过技术共创来解决公益行业痛点问题,在公益行业公信力、执行效率、用户服务管理等问题上,腾讯公益都将参与共建。


比如,大病项目此前经常被人质疑,但又是切实的社会痛点。腾讯公益联合爱佑慈善基金会,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患者、医院及救助等信息,助力这个领域的透明化和合规建设,期望能一点一点带来积极的改变。


爱佑慈善基金会数据技术负责人罗忠富表示,2018年8月,爱佑区块链救助公示平台正式上线。目前,爱佑正在腾讯支持下携手国内头部医疗机构,搭建医疗救助管理平台,用数字化手段探索以医院为信息统筹中心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受益人、医院、基金会、互联网募捐平台、捐赠人多方参与,让医疗慈善救助更加透明、高效、规范。通过全新的互联网和数据技术,平台积极与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打通,让捐赠人可以获得更直接、更有效和更全面的慈善信息救助信息,不断提升慈善的透明度。


对于行业数字化问题,刘琴在2022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宣布,为了更有效地助力公益行业拥抱数字化,从去年执行落地的“千百计划”开始,腾讯公益已经支持了上千家机构进行数字化能力提升和数字化应用探索。下一步,腾讯也会持续和行业一起,探索数字化技术如何更好地助力公益项目效率提升与透明优化。(来源:公益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