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2022-11-10
引言:

日前,《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发布。报告回顾了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发现自2017年以来,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总量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其中,基金会半数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县及以下注册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9成多参与乡村振兴。

报告通过对首次进行的乡村公益慈善行动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提出乡村公益慈善行动是政府公益和社会公益的多样式组合。其中政府是所有公益慈善行动的主要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村集体是落实行动的主要组织者和人力及服务资源的提供者。虽然正式社会组织在乡村公益慈善行动总量中的比例不高,但好评度和信任度较高。

*本文节选自《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中《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略有删减,作者:葛宁、周王瑜、杨团、续志琦。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慈善破圈升级,从支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目标走向推动弱势乡村整体性发展这一总体性目标的标志。



乡村振兴就是在民族复兴的大视野、家国一体大视角下,让助力乡村振兴成为人人皆愿为、皆可为、皆能为。这也推动社会公益力量融入和助力乡村发展,成为新时期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新格局的有机构成。

图片


01

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发展的现状




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农村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现状:

1.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数量年增长率远高于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

党的十九大在2017年10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7~2021年,我国社会组织从76.13万个增长到90.1万个,年平均增幅为4.2%。其中,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总量年均增幅为9.5%。2019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达到21%。四年间参与“三农”领域的社会组织呈逐年增长趋势,可见将工作范畴介入乡村领域已成为更多的存量社会组织的选择。

2.基金会半数参与乡村振兴,在全国三类社会组织中比例最高,且进入产业振兴领域。

2020年,全国基金会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中的资金支出为262.81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86.4%。尤其是大型企业基金会投入乡村振兴的力度明显加大,政府政策对于基金会助力乡村振兴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多年来开展产业扶贫,连接发达地区资源投入定点扶贫的区县,在种植、养殖、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并重点在贵州雷山开展了种养产业帮扶、协调东部产业转移等就创业增收项目以及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见,支持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正在成为基金会为主的社会组织行动。

3.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县及以下注册的几乎都参与乡村振兴。

由于基金会占社会组织总量的比例极小,2020年仅为0.9%,因此,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数量看,主要的类别是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他们在支持乡村发展的人力、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研发现,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注册地在县级及以下的,占到全国参与乡村振兴同类机构的96%左右。这两类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数量占全国社组织总量的24%。

图片

图片
▲2020年全国县级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机构数量(资料来源:易善数据,截止时间:2021年12月31日)

县级注册的基金会尽管占基金会总量的比例很小,却较之县以上注册的基金会更多参与乡村振兴工作。2020年,县级注册的基金会672个,参与乡村振兴的366个,占比为54.5%。参与乡村振兴的县级及以下的社会组织,2021年在总量上排名前五的省区为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甘肃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参与乡村振兴的县级注册社会组织的注册地基本上都在乡村。

4.科技类社团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举足轻重。

科技类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以社团为主,据中国科协相关统计数据,2019年度全国各级科协所属学会共有29675个,其中,中国科协所属学会210个,省级科协所属协会3848个,全国和省级学会从业人员达到50764人,全国与省级学会的年收人达91.8亿元。这类科技类协会具备良好的专业、组织、平台和人才基础,和较强的科技支持能力,可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型专业化的服务。其次,在乡村基层覆盖范围最广的是中国农村专业技术科研型专业化的服务。

并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1)县级及以下的社会组织较之县级以上的社会组织更有助力本地乡村振兴的意愿和行为。
(2)从投入乡村振兴的资金供给的视角,基金会是公益慈善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数量和提供服务的视角。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3)地方政府以政策鼓励乡村基层设立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
(4)社会组织尤其是基金会,已将产业帮扶视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

图片


02

村庄内生的公益慈善行动及其分析


关于乡村内部主体,特别是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如何发挥主体性,推动乡村公益事业。农禾之家课题组设计了农村公益慈善调查问卷,利用2022年寒假,招募大学生回乡针对问卷内容做访谈,进行社会调研。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有以下主要发现。

(1)乡村公益慈善行动覆盖了村庄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各个领域。内容包含:教育类、经济发展干预类、社区及文化建设类、生态环境类、帮扶、保障类及文化建设或睦邻活动等。

(2)政府是乡村公益慈善行动的主要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村集体是行动的主要组织者和人力及服务资源的提供者。

图片
▲资料来源:2022年中国农村公益慈善发展状况调查,截止时间:2022年2月20日

图片
▲资料来源:2022年中国农村公益慈善发展状况调查,截止时间:2022年2月20日

(3)大部分乡村公益慈善行动通过村内和村外多主体合作方式进行,但是村内各主体合作多,外部力量与村内的合作尚少。


图片
▲资料来源:2022年中国农村公益慈善发展状况调查,截止时间:2022年2月20日

(4)乡村公益行动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这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足有关,也与村庄与外部资源链接的通道不畅有关。

(5)镇及镇以上企、事业单位在组织乡村公益行动、提供资源支持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6)慈善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公益行动不多,但获得好评和信任程度较高。从问卷所得数据看,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以提供直接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为主。

(7)乡村公益慈善行动在各领域的表现不平衡。政府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的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和文体设施方面的比例最高,尽管具体行动主要县村集体组织实施的。说明政府的政策导向在乡村公益慈善中起关键作用。此外,乡村公益慈善行动以第二产业公益助力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最低,仅占17%,第三产业占28%,老年人帮扶照料占38%,而这几项在当地农户重要程度评价上占比都很高,说明当前的乡村公益慈善行动供给还不能满足乡村自身的迫切需要。

综上,乡村公益慈善行动主要的来源和实施主体都不是外来的公益组织或企事业单位。村集体作为乡村内生的社会力量起到最主要的作用。乡村的公益慈善行动,本质上是政府公益和乡村内外的社会公益在乡村的多样式组合。

对中国公益慈善界而言,乡村的公益慈善是个新课题。以往的认知仅将城市的公益慈善组织下乡做救助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视为乡村公益慈善,极少甚至没有将乡村内生的公益慈善行动纳人视野。

图片


03

乡村振兴中公益慈善面临的重大挑战


乡村振兴中公益慈善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观念的挑战、组织的挑战、结构的挑战、能力的挑战。


观念上来说,无论公益慈善组织还是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大业的公共性长远性均认识不足,甚至多视其为经济事业。公益慈善界需要认清政府公益与社会公益多样式组合的“大公益”是中国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下,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合作的乡村振兴其本方式,从而放开视野,思想破圈,更新观念,将社会力量助力包括产业振兴在内的乡村五大振兴纳入与政府公益相配合的公益慈善领域,才能自觉地将自己融入乡村振兴大潮,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组织上来说,地处乡村外部的公益组织能否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有组织上的困难。放大视野看,乡村外部社会力量涉及组织与非组织也包含个体,而且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类别,组织起来的复杂性较之公益慈善组织更大。将这些社会多类别多主体的力量组织起来投人乡村振兴,是浩繁的系统工程。包括公益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要组织起来进人乡村,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原则和政策很难落地。

结构上来讲,一是中西部社会组织总量不足,二是县及县以下的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服务机构总量不足,三是村庄内的社区社会组织总量不足,四是公益行动领域未能针对乡村的迫切需要。

能力上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自身资源和自有能力与乡村某一方面需求并做出能达至目标的行动。其中,找准与自己相匹配、能够做出有效回应的乡村的公益行动领域是关键。


04

应对挑战的策略思考和建议


首先要坚持以村庄为主体,发挥其自主性和整体性功能。

村庄在资源配置上能起到关键和长效作用的,是内部的社区自组织机制。外部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以什么方式与内部的社区机制相结合,往往决定着村庄资源配置的走向和效果。而要让村庄内部的社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起关键作用,就需要将尊重村庄主体性地位与尊重农民个体土体性地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改变目前视村委会为政府行政部门最底层派出机构的认识和做法,发挥村庄主体的活力。

具体体现为修改村委会法以及改革和调整相关制度,扩大村庄主体的自治权利;财税政策需加强对村、乡集体自办乡村公益行动的支持力度;赋予村、乡两级备案乡村社区社会组织的权利;创新乡村公共服务,发展社区企业现状的生产和服务机构以上四点。

其次要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组织。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振兴,组织是保障。乡村社会组织是根植于乡土的社会组织,对于本地乡村需求和问题的了解最为清晰。而且这类组织中的大多数都是为了解决某类专项问题应运而生。他们的作用是城市社会组织无法取代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以规划、备案、免税等配套政策推动乡村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二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组织特别是县及县级以下组织的孵化和培育;三要大力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县域基金会。

最后要整合乡村内部与外部力量,聚合优势互补的合力。

村和乡是乡村振兴的本体,村民集合体的村集体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乡村振兴中,处于乡村外部的公益组织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配角地位。只有与村集体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只有与村集体为主的多主体结成链接与合作的关系,才能在助力乡村的同时也获得自身的成效发展。

对此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要大力加强区域化的村乡集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涉农企业等多方资源整合;这两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上善”的社会公益力量。做好了,能形成真正支持乡村的拳头,就能迎来壮大全中国公益力量的重大契机。

第二,是要专项孵化和培育村级带头人和村级领导核心集体;这是乡村振兴目前阶段迫切且大规模的需要。

第三,推动科协、农技协、供销社等国家涉农系统形成乡村振兴联合体;重点聚焦于解决各类技术推广和应用间的脱节问题,并以在市场上实现村集体和农户的产业经济效益为共同目的,那么就有可能走出一条以优势技术促综合发展的新路,同时摆脱自己在国家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第四,要加强研究倡导工作,培育两用人才及团队;方向与研究、倡导与传播、人才与团队培育是适应乡村振兴探路整体需要的3种基本方式。人才只有形成团队,提升内部的协作能力、与其他跨领域跨专业的组织机构对话和合作的能力、对乡村振兴中快速推进哪些要慎重对待的鉴别能力等,才能对于实现更广阔也更深刻的乡村治理和治理能力的升级有所助力。

来源:《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