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基金会的“另类”价值
2011-11-23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者:甘东宇

   

    半边天基金会 从个体意愿演变到社会性影响力

  没想到半边天基金会(下称“半边天”)如此迷人,不仅已成为在中国开展活动的最大的境外公益基金会(员工人数达到2000人),而且在政府支持下,从模式方法上大大推动了福利院对孤儿的关照和辅育工作。

  说到“半边天”不得不从她的创始人博珍妮说起(Jenny Bowen)。她的故事本来很简单,像许多美国人一样,她和她的先生在1997年到中国领养了一个孤儿。原本情感封闭的小女孩,领养一年后变成一个健康、活泼、快乐的小姑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故事可能就此打住。然而珍妮和她的先生却希望将这样的个体行为演变成具有更大影响力的行动。这就是“半边天”的由来,我认为也是一个典型的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初衷,就是有着强烈的个人意愿(personal willingness)。我们曾经更多地关注美国的超大公益基金会,赞叹他们致力于改变社会乃至推动人类发展的宏大使命,这些固然伟大,然而在美国绝大多数的公益机构却是出自于个人的动力,针对具体的目标,通过执着的努力而做出来的。这是“半边天”给我的启示。

  打开“半边天”的网站(http://www.halfthesky.org)你会发现,除了对宗旨和项目的描述,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是,对参与方式的具体而简单易懂的介绍,有这方面意愿的人,不论是捐款,或者其他帮助的方式,以及帮助之后会看到的成果,都清清楚楚列在网站上面。这样每个有兴趣的人,都会很容易参与进来,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做了以后可以预期的结果是什么。这就是透明度,能够帮助一个公募性基金会获得信任与支持的最好武器。由此我想到两年前访问美慈的一个社区中心时,鼓励和倡导社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并没有停留在口号和说辞上,而是列出许多具体可行的建议,比如你有一个月的空余时间,你可以做什么;你有一周的时间可以做什么;你有一天的时间可以做什么;甚至你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你也能做些什么。由此想到,我们在提公益组织透明度的时候,不仅是花钱的透明度,应该还包括参与的透明度。这样才会让公众产生参与的兴趣和参与的最大的可能性。因此,珍妮在向我们介绍时,强调做慈善最重要的三点就是:透明、问责以及信任。

  “半边天”给我的第二点启示是现代公益(不仅仅局限于慈善领域,或者并不能以慈善这个词所涵盖)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以及一个公益组织如何实现这种价值最大化?其实看“半边天”的宗旨与目标,并不高调,也不宏大。很平凡的一个使命:让每一个孤儿都拥有一个关爱他/她的成年人。事实也是这样,“半边天”通过招募和培训关爱孩子的辅育员,把父母般的关爱带给了千千万万失去父母的孩子们,让他们享有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的快乐,从这个层面上说,就是一个普通的慈善而已。然而“半边天”的成功不仅如此,他们通过与中国民政系统和计生系统的合作,逐步在中国形成了福利院的新的孤儿辅育模式和标准,同时被国家所接受,并在逐步推广。我认为这是一个公益慈善组织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可以说是通过理念的提出,到模式的实验,再到政策的倡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一过程完成了一个个体意愿到社会影响力的演变,我认为这就是公益组织的价值最大化。

  夏威夷社区基金会 成功人士参与公益慈善的最好平台

  到了夏威夷就想到沙滩、海水和跳草裙舞的姑娘和小伙儿,不过这些我们没赶上,反而领略了夏威夷的公益慈善机构。其中走访的两家就是夏威夷社区基金会和夏威夷联合劝募。

  社区基金会是美国公益基金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社区、服务于社区是他们的理念和优势。1998年,我曾经随中国公益组织代表团赴美考察,在一个月里,走访最多的就是社区基金会,当时得出一个结论:美国之所以社会和协安定,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拥有遍地开花的,包括社区基金会在内的公益慈善和社会服务性组织,正是由于他们的存于,将大部分社会问题解决在基层,实现了社会稳定。

  此次访问夏威夷社区基金会又有新体会,社区基金会除了扮演一个社区资源平台和支持性平台的功能外,社区基金会在一定程度上是私立基金会的培训基地和孵化器。因为社区基金会在社区社会服务中所起到的引导、协调和支持功能,他们的参与者也往往包括了社区中的成功人士,包括经济成功人士、社会名流、名望家族等等,不少成功人士都希望通过社区基金会参与社区工作,其中一种可能就是通过公益信托的方式,资助有意向的社区服务。而社区基金会作为受托人,一方面根据委托人的意愿开展相关的项目或项目资助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信托基金的合作,帮助委托人了解公益与慈善,了解公益组织的运作与成效,慢慢引导成功人士更深入地参与公益和社区活动。甚至,为有些人日后逐步成立自己的私立公益基金会做好准备,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不成立自己的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仍然可以成为这些成功人士积极有效地参与公益慈善的最好的平台。

  加州伯克利大学 筹资能力是大学排名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访问加深了我的一个印象,即美国对教育的重视,而这种重视并不仅仅是政府的意愿而已,实际上私人是美国教育发展和领先的最重要源泉。从17世纪哈佛大学的建校、19年世纪末钢铁大王洛克菲勒捐资建立芝加哥大学、老斯坦福建立斯坦福大学等等我们可以拉出一长串着名私立大学的名单。

  这些私立学校不仅得益于创始人丰厚的资产保证以及后世连续不断的、通过大学基金会运作而形成的更加宠大的资产增值保值机制,也受益于这些创始人的“高瞻远瞩”,看看斯坦福规模宏大的学校用地以及预留发展用地,就知道在百年前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怎样的一个眼光!至今,美国的大学排行榜中,学校的资金规模(当然包括筹款能力)还是和学术水平一样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这一点连公办学校也不得不后起直追,伯克利就是一个例子。在公办学校里,她已经是再出色不过了,一个学校就培养出29位诺贝尔奖得主(我们看到校园内有若干诺贝尔获奖者的专享停车位),学术水平堪称全世界一流,然而就是因为公立学校多由政府拨款,以前对筹资并不重视,伯克利去年在全美高校排名第19名。现在学校基金会正在努力追赶,与十年前相比,政府拨款比例已经大大减少,筹款所得已从20%猛增到全校预算的40%.

  出人意料的是学校对捐赠款管理费收取政策,各院校所筹一般性公益款项,学校不提取管理费,各院校在保证完成项目的前提下保留2.5%作为行政费用;而对于大型科研项目的捐赠款,学校提取50%用于行政管理费用,这一点有些出人意料。

  (作者系中美慈善交流平台执行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