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慈会“洗钱风波”应成为慈善组织专业化管理的契机
2013-01-05

    本报北京电(记者孙磊)去年12月10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陷入到总值达48亿的“洗钱”嫌疑中。虽然最终经过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帐目的重新审计,儿慈会并没有洗钱行为,但从审计结果看,儿慈会存在多处管理不专业的问题。而社会对儿慈会等公益组织的监督,也存在着机制不畅、参与度有限的问题。昨日,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报告称:儿慈会洗钱风波可成为慈善组织专业化管理的契机。

  该报告认为,“洗钱风波”反映了儿慈会在资金使用程序上的不规范和理事会履行职能的不到位。该机构用于购买理财投资产品的本金达到了3000万元,但这笔巨款的支配却没有经过理事会表决。不过,这笔资金中的大部分用于了银行存款等短期投资,并不涉及亏损风险,尚属于可接受的理财行为。

  更显著的不足,在于儿慈会纠错机制中存在的弊病。网友能够轻易发现的账目问题,却在该基金会内部流转多次后仍未得到修正。甚至连外部机构进行审计时都没有注意到问题所在,不由得让人对儿慈会管理机制的专业性连带第三方审计机构的责任意识产生了严重怀疑。

  报告中介绍,我国政府对公益组织的监管极为严格,新成立基金会的注册资金门槛达到了200万元。但与此同时,对公益组织的实际运营却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使得公益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细节上的失误,进而影响到全局。

  如今,儿慈会已经有所行动。无论前文提到的成立“特别社会监督委员会”的想法,还是他们正在研究的设立“公众开放日”的计划,都是加强社会监督的有效举措。

  报告建议,要解决这个普遍问题,必须实现公益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建立专业的管理人才队伍,并有专业管理技术、管理标准以及管理程序的配套。比照美国NGO,严格划分理事会、管理层人员和项目执行工作人员的权责。针对“洗钱风波”,儿慈会应转向内部管理的加强,通过自身专业化的提高,来彻底杜绝今后此类问题的发生。

来源:燕赵都市报
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o/2013-01-05/015925955491.shtml